摘要: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構筑新發展格局中起著重要作用。
配好“硬件”優化“軟件” 促進建筑品質提升
“我們的目標是建造高品質工程,只要能實現這個目標就是好的方式。”吳慧娟強調,當前建筑業管理的模式可以更開放。在她看來,從施工總承包到工程總承包,其意義不僅僅在于項目組織實施方式的改變,更重要的是通過管理集成效率的變革,降低投資風險、提高質量和效益、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工程總承包也有不同的模式,不能強求千篇一律。不管是何種模式,能實現提質增效的就是好模式。”
以核心競爭力 構筑競爭壁壘
資質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通行證”。此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建設工程企業資質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大幅壓減建設工程企業資質并加強監管。
“只有政府簡政放權,才能釋放企業活力。”吳慧娟坦言,目前,政府對某些領域依然管得過多、過細。這種管理模式,不僅加大了市場交易成本,導致產業創新不足,而且管理效果并不明顯,存在事中事后監管乏力的現象。比如政府將資質作為管理手段,本意是為公共安全、公眾利益設置的市場基本準入門檻,但在現實中,資質過多過繁,形成政府為企業背書的怪象,沒有很好地發揮出市場的決定性作用?!督ㄔO工程企業資質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的出臺,逐步取消不必要的資質認定,可以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使有實力、有能力、有信用的企業,突破限制,進入良性競爭,從而為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營造更好的環境。
“實行審批承諾制提高審批效率、加快完善信用體系等相關配套制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等,這些舉措都有助于企業從圍著政府資質轉,轉向圍著市場、信譽、技術、質量轉。”吳慧娟表示,資質不是企業的壁壘,要打造和強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才是最有效的競爭壁壘。她強調,資質橫向打通后,行業競爭將更為激烈,企業要減少同質化競爭,跳出低成本競爭的誤區。“這將是一個大浪淘沙、優勝劣汰的過程。企業需要找準自身定位,制定發展戰略。”
從“農民工兄弟” 到“產業工人”
“一流的產品需要一流的建筑工人來制造,要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保障工人權益,提升工人地位。”吳慧娟表示,政策支撐下,落地才是關鍵。“農民工兄弟”變為高素質的“專業產業工人”,重點在于技能培訓。當前很多工人不知道學什么、去哪學。建筑業企業則是不敢投入、不敢培訓,擔心留不住。這就需要創新機制,讓大部分不能歸屬大型企業的農民工納入小微作業公司、專業公司,解決這些人的身份認同、培訓等一系列問題。打通技術技能人才的成長通道,將產業工人的技能等級與收入掛鉤,建立技能導向的激勵機制,使符合條件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夠融入企業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行列。同時農民工權益應得到合法保障,全面推行建筑工人實名制、推行工程款支付擔保制度、落實勞動合同制度等,為建筑產業工人轉型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撐。
來源:中國建設新聞網